如今消费者购车已经越来越理智,从一开始的麻木拼品牌效应,到追求车子的乘坐空间,再到对车辆配置要求的逐步提高,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但无论是哪一个阶段,人们购车的首要也是必要条件却从未改变,那就是汽车的安全性。
过去的年代:车身强化
说到安全性,不少的消费者第一反应肯定是欧洲车的安全系数高,原因也非常简单明了,因为欧洲车普遍比较皮实啊,而这就是我们口中广义中的“被动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确实,对于提高一台车的安全性,打造出“更厚更硬”的车身可谓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而不少欧洲的品牌也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安全性。
其实从80年代起,全球各大汽车厂家就慢慢引入“高强度钢材”的概念,而且普遍的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从80年代的15%,到90年代超过30%,再到现在新开发的车型大多已经达到50%或以上逐步上升当中,目前还不少厂家增加了超过1000Mpa的热成型超高强度钢材的使用。也由此可见,车身强度的提升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要性。
而在强化车身理念发展至今,不少的汽车厂商更是提出了汽车安全框架的理念,也就是正所谓“好钢用在好刃上”,该硬的地方硬(例如车身的纵梁,A,B柱,侧面防撞钢梁等),该软的地方软(特别是前后增加可溃缩的吸能区),简单来说就是兼顾“降低乘员所收到的冲击”以及“保护座舱空间”两个相对“排斥”的目标。时至今日其实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已经达成共识,在被动安全上,各个车系的差距早已不再明显。
当今的潮流:主动安全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与其做好“被动”的安全强化,如何防止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主动安全”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我们所熟知的“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出现,正是主动安全方面的鼻祖。而随着被称为继安全带之后最能挽救生命的汽车安全装置“ESP”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出现,各大汽车厂商则又在智能安全技术研发上进行了博弈,小编也还依稀记得,大约在2012年的时候,一台车是否拥有ESP就成为了左右消费者决定的一大因素。
而在现在各大厂商除了标配ESP外,在纵向避撞,侧向避撞,视觉强化避撞这3个方向的研发都费尽心思,而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就有车道偏离预警,预碰撞安全提示,盲点碰撞提示等等,这些功能毫无疑问都能非常有效地避免各种因人为疏忽而造成的事故,但这些主动安全装置性能虽然好,却有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贵。
由于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在现有汽车的基础上增加很多的信息采集模块,例如矩阵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DAS高清摄像头等,价格自然不低,所以目前这样的安全技术普遍存在于B级车或更高级的汽车市场,而且大多数的品牌还要到了顶配车型才会配置上,但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相信这些功能也会被逐步下放到各个车系当中,目前除了自主品牌会经常用到,部分合资品牌A级车也已经在增设这些功能,比方说起亚的K3,大众的速腾等等。
往后的构想:5G版本的安全系统
随着5G系统在我国逐步推行,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启了5G城镇和5G智捷道路的试点,对于汽车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说的自然就是“自动驾驶”领域,而自动驾驶小编其实也更愿意将其理解成“主动安全”的进化形式。
就像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一些品牌,像特斯拉,蔚来这些拥有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品牌,已经可以达到L2甚至L3级别的自动驾驶,但毕竟他们依靠的仍然是车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像刚刚提及到的矩阵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DAS高清摄像头等,虽然能做到快速判断,但并不能提前做出预判,就目前而言还是走不出一个视觉极限,比方说路口建筑物后方该是盲点还是盲点。
但若果将安全系统融入到5G网络,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比方说将部分的传感器移植到“5G城市”的各个信号灯,建筑物等位置,通过网络实现安全系统的“视觉共享”,说起来就有点像商场内的闭路电视总控一样,就能增大预判区域,提高行驶的安全,如果这套系统铺设量足够大的话,甚至提前好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的路况都能提前预判,而且届时由于车辆传感器可以适当减少,对于车子的终端价格下调也是有正面影响的,相信未来这肯定会是一个驾驶安全的重点的发展方向。
作者